教你如何看懂体检检验报告
1
发布时间:
2023-07-06
体检身体确实是件好事儿,虽然年年做,可每次体检报告发下来后,真正能看懂结果的没几个。
• 有一些人,觉得自己一些指标不在参考值内,就置之不顾。有的人甚至连医生建议都不看,确实有欠体检之初衷。
• 检验报告单是检查所得出的客观数据记录。
• 实验室检查具体分为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。
定性实验,是看送检的标本中有没有“待检物”(即想要查的东西)。一般来说,有待检物存在,报告为“阳性”,反之报告“阴性”。正常时不应有的待检物出现了,称为“阳性”。
定量实验表示检验标本中待检物含量的多少。不同地区不同方法测出的检验参考值略有差异,参考值不等于正常值,只是一个正常范围。
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“数字”、“阴阳”的真面目,寻找背后蕴含的意义!
检验报告的组成
• 一份完整的检验报告,应包括:体检者资料、标本类型、检测项目、检测结果、单位、参考值(区间)、分析方法、采样时间等,都有详细和具体的记录。
• 由于部分检测项目的参考值(区间)会随性别、年龄的不同而改变,所以体检者的资料要准确无误。
血常规
• 单个指标不达标不说明问题
• 对无血液病、健康的体检者,主要关注白细胞、红细胞、血红蛋白、血小板的数量。其他多个项目,主要是方便血液科医师做综合诊断查考。
1、WBC代表的白细胞是人体的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。
• 白细胞总数的增高(超过10×109/L)时,多表明有炎症、感染存在;
• 如果白细胞总数太高在(30-50)×109/L以上的少年儿童或年青人,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,请不要掉以轻心,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,排除白血病的可能。
• 白细胞总数低于4×109/L,可由接受放射线,病毒感染、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引起。
•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将白细胞分成五类,包括:
中性粒细胞、淋巴细胞、单核细胞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。
• 中性白细胞比例增高多意味着感染(特别是细菌感染)存在;
• 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、感染(特别是毒菌感染)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。
•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,往往说明体内有过敏原存在引起的过敏,如寄生虫,过敏性炎症,过敏反应等。
2、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。
3、红细胞是通过胞内的血红蛋白来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的功能。
红细胞计数(RBC)和血红蛋白(HGB)减低,即可诊为贫血。
若存在贫血,应该进一步检查是什么性质的贫血
若血红蛋白(HGB)高于160g/L,可能是因为患有血红蛋白增高症或者血液被浓缩的缘故。
4、血小板有止血、防止出血功能等。
PLT减少时 ,可能会有出血,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,增高时,说明血液呈高凝状态,易发生血栓。
血常规的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,特别是白细胞(WBC)。
运动、情绪变化、进食、妊娠和分娩,甚至吸烟等,都会对其结果有影响,因此,采血前要做好准备,减少影响因素,才会获得自身最真实的结果。
• 等等
尿液检查
尿液检查包括葡萄糖(GLU)、酮体(KET)、潜血(BLO)、蛋白质(PRO)、比密(SG)、酸碱度(PH)、胆红素(BIL)、亚硝酸盐(NIT)、尿胆原(URO)、白细胞脂酶(LEU)
• 尿液沉渣的检查,包括红细胞(RBC)、白细胞(WBC)、上皮细胞(EC)及管型等。
• 尿中检测出有尿糖(GLU),应谨慎,进一步做血液空腹血糖和糖耐量试验,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。
• 尿蛋白质(PRO)主要提示肾脏疾病
• 尿红细胞(RBC)和白细胞(WBC)主要提示肾脏、泌尿道疾病等
• 尿液中维生素C含量的高低对潜血(BLO)、胆红素(BIL)、白细胞脂酶(LEU)及亚硝酸盐(NIT)可产生严重的负干扰,即假阴性;对葡萄糖(GLU)可产生正干扰,即假阳性。
一般情况下,验尿常规前三天应尽可能减少摄入维生素C。
肝功能
常做的肝功能项目包括:
谷丙转氨酶(ALT)
谷草转氨酶(AST)
碱性磷酸酶(ALP)
γ-谷氨酰转肽酶(GGT)
总蛋白(TP)
白蛋白(ALB)
总胆红素(TBIL)
直接胆红素(DBIL)
• 酶活性的大小以酶单位数表示,即:在实验规定的条件下(温度、最适PH、最适底物浓度时),在1分钟内催化1µmol底物发生反应的所需酶量作为1个酶活力国际单位(U)
• 谷丙转氨酶(ALT)、谷草转氨酶(AST) 碱性磷酸酶(ALP)、 γ-谷氨酰转肽酶(GGT)检测结果明显增高,反映肝功能异常(损害)。
• 总蛋白(TP)及白蛋白(ALB)可以反映体检者当时的营养状态。
• 胆红素类可以作为黄疸的判断指标。
肾功能
血液中尿素氮(BUN)、肌酐(Cr)、尿酸(UA)、胱抑素C(CysC)的升高,提示肾功能的损伤。
血脂常规
甘油三脂(TG)
总胆固醇(TC)
低密度脂蛋白(LDL-C)
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
脂蛋白α(Lp(α))
同型半胱氨酸(HCY)
• 甘油三脂(TG)是冠心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。
当其升高时也应该给予饮食控制或药物治疗。
• 总胆固醇超过上限值时,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
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,研究表明,每降低1%,冠心病的危险性可减少2%。
胆固醇也分好与坏。
高密度脂蛋白(HDL-C)属于“好胆固醇”,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。
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-C)属于“坏胆固醇”,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。
脂蛋白α(Lp(α))是动脉粥样硬化、心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。
其血清中的浓度主要由基因控制,不受性别、年龄、体重、适度体育锻炼和降胆固醇药物的影响。
同型半胱氨酸(HCY)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。
血糖
血液中的葡萄糖(GLU)常称为血糖。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,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。正常人在空腹血糖浓度为3.61-6.11mmol/L。
空腹静脉血浆血糖≥7.0mmol/L
糖耐量试验(OGTT):口服75g无水葡萄糖水溶液后,2小时静脉血浆血糖≥11.1mmol/L时,一般可以确诊糖尿病。
问题:餐后2小时血糖参考值是3.9-7.8mmol/L,如果报告结果高于7.8,但小于11.1时,算糖尿病吗?
答案:有这种情况的病人属于糖耐量受损病人,也算是早期糖尿病患者,有1/3患者最终转为糖尿病。
糖尿病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,比如:
1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这是不可逆的,会引起失明;
2、糖尿病肾病,则会引起肾功能衰竭,最后导致尿毒症;
3、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,会引起全身疼痛;
4、糖尿病足,会因为双足知觉不灵敏,容易被烫伤,导致老烂腿;这类病人还不能做手术,否则伤口不容易收口
5、 酮症酸中毒、乳酸酸中毒等等。
乙肝两对半
目前最“敏感”的体检项目。
指标中有阳性不一定是坏事!
表面抗体阳性,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。
表面抗体即Anti-HBs,它是乙型肝炎感染后产生的保护性抗体。当发现仅Anti-HBs阳性时,有以下几种可能:
1、处于急性乙肝的恢复期。 Anti-HBs常在表面抗原(HbsAg)转阴以后的一段时间出现,可持续多年;
2、发现仅表面抗体阳性,而无既往明确的乙肝感染史,亦说明既往有过HBV的隐性感染,疾病已痊愈,病毒已被清除;
3、接种乙肝疫苗的结果。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,就是希望产生保护性抗体,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。
乙肝表面抗体(Anti-HBs)、e抗体(Anti-HBe)、核心抗体(Anti-HBc)这三项为阳性时,表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,但因在感染的时候身体素质比较好,入侵的病毒数量少、毒力弱,最终免疫系统战胜了乙肝病毒并产生了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。
“小三阳”者中,平时无肝炎症状,肝功也一直正常的人,也被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。
无症状表面抗原(HBsAg)携带者并非真正意义上的“健康人”,这些人体内有病毒存在,因此有传染他人的可能性。
乙肝的传染主要通过血液,偶而通过唾液、精液传染,日常生活中一般接触是不太可能传染给别的人。
更多新闻
相关下载